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工程技术研究

  • 基于ABAQUS的水泥稳定建筑废料基层厚度研究

    齐琳;赵锋;于海涛;

    为了研究建筑废料中砖块含量对水泥稳定建筑废料基层的层底拉应力及疲劳开裂寿命的影响,对在不同砖块含量下,两种路面结构不同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厚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砖块含量的水泥稳定建筑废料基层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不同工况下的层底拉应力变化规律,并计算不同工况下水泥稳定建筑废料基层疲劳开裂寿命。结果表明,随着建筑废料中砖块掺量的增加层底拉应力减小,当砖块含量一定时,随着基层或底基层的厚度增加,层底拉应力减小。通过本研究,提出了不同砖块掺量下,两种路面结构不同交通荷载等级下基层或底基层的合理厚度取值,为水泥稳定建筑废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5期 v.24;No.10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混凝土叠合板受力性能研究综述

    杨帆;张童;

    装配式建筑具有减少用工成本,具有污染、能耗可控的优点,是建筑业转型的必然方向。而叠合板是装配式建筑中的重要部件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对混凝土叠合板的受力性能进行综述,详细阐述混凝土叠合板的抗剪性能,叠合板的整体性能以及叠合结构不同节点处的抗震性能等特性的研究现状,并对混凝土叠合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22年05期 v.24;No.109 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减小静压排桩贯入中挤土效应的三维模拟研究

    高素芹;原建博;余沛;

    为研究静压排桩贯入对周边土体产生的挤土效应及受力特性,在研究了排桩贯入对埋地管道产生的应力及位移的基础上,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防挤槽和应力释放孔的排桩贯入对临近既有埋地管线的三维模型,通过有防挤槽、应力释放孔与无防挤槽、应力释放孔的管道相应截面上的应力及位移对比,采取不同孔径、不同孔间距、不同孔深,来研究应力释放孔的孔径、孔间距、孔深等因素在减小挤土效应效果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释放孔直径越大、孔越深、相邻两孔距离越近,减小桩体贯入对管道产生的应力和位移的幅度也越大;应力释放孔能否达到减小桩体贯入对管道产生应力的目的与相邻应力释放孔的距离有关,相邻两孔距离近时可以减小桩体贯入对管道产生的应力,而相邻两孔距离远时,反而增大桩体贯入对管道产生的应力。

    2022年05期 v.24;No.109 10-1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特大桥跨河连续梁施工的物资成本控制模型

    周英男;

    以节省物资成本支出、保证施工质量为目标,提出特大桥跨河连续梁施工的物资成本控制模型。根据特大桥跨河连续梁施工方案,构建基于BIM技术的特大桥跨河连续梁全寿命周期施工物资成本控制模型。在数据层建立物资成本数据库,模型层调用数据层的物资成本数据信息,构建特大桥跨河连续梁施工各专业BIM模型;功能层利用施工物资确定成本控制模型,获取施工成本最小化的物资分配结果;利用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成本控制模型,实现施工物资确定性成本控制;利用基于BIM的最后计划者体系控制施工过程的不确定性成本,将二者结合共同实现特大桥跨河连续梁施工的物资成本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节省7.5%的施工物资成本,施工效率提升3%,施工质量达到预期要求。

    2022年05期 v.24;No.109 15-1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静态不同冷却速度对球磨机钢球用钢60Mn2Cr组织的影响

    燕际军;张群;白晓明;

    文章采用热模拟试验研究静态不同冷却速度对球磨机钢球用钢60Mn2Cr组织的影响,对加热到1 200℃的试样以0.5℃·S~(-1)、1℃·S~(-1)、2℃·S~(-1)、5℃·S~(-1)、10℃·S~(-1)、20℃·S~(-1)、30℃·S~(-1)、40℃·S~(-1)等8个不同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结果表明,不同的冷却速度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曲线,不同的变形量,得到不同形态的钢材组织。

    2022年05期 v.24;No.109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浅谈PLC在负压大布袋除尘器反吹风系统中应用

    赵鲁东;

    文章通过论述PLC可编程控制器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实例,重点介绍了PLC控制器在负压大布袋除尘器反吹风系统中的应用以及优化。文中阐述原有负压大布袋除尘器反吹风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对原有工程项目中的PLC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合理的配置、电气控制原理的设计、电器元件的选择,以及PLC系统中Step7软件的控制指令和控制模块的设计和编程,WINCC监控画面的设计和程序说明,科学地分析了PLC可编程控制器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特点,对PLC可编程控制器在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2年05期 v.24;No.10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基于Arduino的智能勘探车的设计

    刘志君;席文;

    文章详细介绍了智能小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采用多种传感技术设计了复杂条件下的环境探测与搜救机器人;采用红外技术实现小车自动避障功能;采用超声波技术实现测距的功能;使用蓝牙传感器实现无线遥控小车与上位机通信的功能;采用GPS技术对小车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并在上位机显示,智能勘探车同时可以实现控制机械手臂清除障碍物的功能。

    2022年05期 v.24;No.10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基于无人机免像控技术生产DLG技术研究

    张琪;孔玉霞;韩新雨;潘星瑚;

    随着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无人机的普及,免像控测图已成为当前数字测图的发展趋势,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本研究借助拓普康公司天狼星无人机航摄系统,突破传统的低空摄影测量方式,无需像片控制测量,直接实现内业数据自动化处理,缩短了作业生产周期,降低了作业成本,同时能够满足国家对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精度的基本要求。

    2022年05期 v.24;No.109 28-2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 生姜中有效成分的粗提取及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卢仲铖;王宇;张佳悦;史琦宏;张宏达;

    生姜是生活中家喻户晓常见常用的调味品,营养物质多且营养价值高,含有很多生物活性成分,如挥发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及黄酮类化合物等。生姜应用广泛,有抗氧化、消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其中抑菌作用是生姜的重要价值之一。文章主要研究生姜中黄酮、姜油、姜辣素等有效成分粗提取的方法和生姜中黄酮、姜油、姜辣素等有效成分对几种常见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作用,为今后开发天然抑菌剂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生姜的利用价值。

    2022年05期 v.24;No.109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教育转型与产教融合研究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孙建竹;

    新文科建设就是通过改革创新,以新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文章从新文科建设和“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背景出发,在深刻理解新文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

    2022年05期 v.24;No.109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提质培优”背景下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韩佳宏;胡秀明;袁晓艳;廉玉利;王丹;

    为做好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的规划和建设,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构建支撑辽宁省“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提出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思路、重要举措及创新模式,着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实践,对于促进高校化工类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022年05期 v.24;No.10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 创业性就业:大学生在创新社会背景下的就业新动向

    甘守伟;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广泛的平台空间,扩宽大学生创业就业渠道,增加大学生创业机会,文章概述了在创新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和新选择。研究分析大学生创业性就业面临困境:创业资金短缺,管理能力薄弱,社会资源不足。探索出推动大学生创业性就业的对策: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度以及体制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及平台,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健全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及体系,设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各项支持。

    2022年05期 v.24;No.109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高校-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机制模型的构建研究

    金明月;李红侠;

    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对于高校和社会各界来说,结合各方力量提升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对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进行分析,进而对大学生成长环境中的高校-社会各个主体对于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构成因子培养的影响及作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机制模型,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

    2022年05期 v.24;No.109 45-4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教育教学研究

  • 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理论力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黄会男;周培林;袁志华;商俊娟;刘晓潺;肖亚涛;丁攀;

    文章分析了“理论力学”课程传统授课模式下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性强、课时少、内容多、乏味枯燥等问题,提出“理论力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超星学习通和大学生慕课平台自主观看视频提前预习,进行网上提交作业以及生生互评,实现自主学习。同时线下的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保证师生间的学术交流,从而提高“理论力学”课程的综合教学质量,培养本科生工程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2年05期 v.24;No.109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以虚拟教研室为依托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跨校应用与共享

    刘丽华;

    虚拟教研室是跨学科、跨校际甚至跨国际的教研工作者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依托虚拟教研室,文章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手段,从而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2年05期 v.24;No.109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 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三维”培养体系的构建

    王冰;郭黎岩;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其就业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缺乏全程动态化指导,“重知识轻能力”的现实状况以及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的切实问题,创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三阶”模式、职业生涯践行“三习”模式、职业生涯胜任“三级”模式为强大支撑的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三维”培养体系,对于完善高等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研究生职业发展诉求,提升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022年05期 v.24;No.109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基于OBE理念的测绘工程实践教学探索

    赵琴霞;

    实践教学在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成果导向教育(OBE)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同样对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立“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目标,分层次全覆盖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条件,建立实践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的实践教学实施路径。

    2022年05期 v.24;No.109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贾莉娜;

    文章以“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课程为例,探索了高等教育工科专业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途径、方法。结合课程内容,确立了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设计了典型的课程思政案例,通过融合法、课堂翻转、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旨在为国家培养有责任、有担当、具有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仪器仪表类专业人才,落实专业课的育人目标。

    2022年05期 v.24;No.109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冷静;

    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研究成果对于档案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等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方面成果,从发表论文的数量、主题和机构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新技术应用、弱势课程、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等方面提出加强档案学专业课程研究的建议。

    2022年05期 v.24;No.109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 以优秀影视作品为切入点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吴宾凤;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能深度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文章运用案例研究法将《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内容进行分类,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育人模块,让学生拓展观看并讨论相关模块主题的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实践证明,以优秀影视作品为切入点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教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领。

    2022年05期 v.24;No.109 66-6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网络课程建设与跨校修读学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以辽宁科技学院广告学专业“传播学概论”课程为例

    姚冬玉;

    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在高校之间课程共享、学分互认,有效地解决了高校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更大满足,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辽宁科技学院广告学专业选用沈阳师范大学“传播学概论”在线课程,并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丰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采用基于SPOC和BOPPP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问题,文章尝试提出应对措施。

    2022年05期 v.24;No.109 69-7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 巴基斯坦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偏误的实践探索——以巴基斯坦木尔坦伊斯兰学院汉语班为例

    赵真华;

    文章以巴基斯坦木尔坦伊斯兰学院汉语班的巴基斯坦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来研究学习者习得汉语语音的偏误表现和发生原因。受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习者在声母方面容易在塞音和塞擦音上出现偏误,而韵母中的单韵母ü容易发生偏误,i由于使用规则复杂是语音习得的难点,也易出现偏误。学习者在学习声调时,上声偏误的程度最大,调值与普通话标准差异明显。因此,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应针对这三方面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主动规避母语负迁移,降低英语对学习过程的介入,针对声、韵母及音调的学习难点,及时纠正偏误。

    2022年05期 v.24;No.109 72-7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信息系统一体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童曼霞;

    大数据、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也发挥出了积极作用。相较于以往的工作模式,基于信息系统一体化支撑之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无论是在工作效率,还是工作质量上都出现有质的突破,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革新,提升了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应用中,一方面应当要精准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还应当要提升重视程度,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搭建合理化评价机制,让信息系统一体化的作用最大化。

    2022年05期 v.24;No.109 74-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管理研究

  • 基于ArcGIS的辽宁省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耿凯;李斌;孙忠鹏;刘艳;

    文章以2011年、2016年和2021年为时间截面,选取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引力模型,建立人口密度、GDP、距离三因素评价体系,得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应用ArcGIS进行可视化,分析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发展中阶段性区域经济联系和发展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工业基础雄厚,近年发展后形成以沈阳和大连为辽宁省“双核心”,牵引周围“一圈一带两区”发展的重要格局,但GDP在全国排名仍不理想,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

    2022年05期 v.24;No.109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 乡村振兴发展瓶颈与人才困局解决方式调查研究

    王钟元;王瑾;王启轩;于祺;张婷婷;孟宪东;

    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则需要政策、制度、资金、资源、人才等多维度的投入与扶持。乡村振兴政策的施行伴随着国家政策与资金的大笔投入,为乡村新时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其基础设施建设将伴随着区域发展计划而逐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期硬件基础已不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桎梏,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新阶段的关键屏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大顽疾,故以人才赋能产业发展为目的的人才培养、引进、考察考核的新模式探索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从而构建完善的新型乡村人才培养与帮扶机制体系。

    2022年05期 v.24;No.109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吕备;李文文;

    乡村民宿作为一种根植于乡村特色的旅游经济形式,将文化展现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符合乡村振兴的要求。本研究借助理论分析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措施,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05期 v.24;No.109 84-8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黄玉芬;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全球,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疫情全球化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文章基于2020年到2022年的相关数据,针对国内外疫情基本信息给出了量化统计分析,基于量化数据利用线性模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经济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2022年05期 v.24;No.109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基于新业态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影响因素研究

    吴双;

    在产业融合、行业跨界和互联网+的新业态下,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数智化背景下新技术的运用对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具有正相关作用。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人力资源服务业亟待转型升级,挖掘产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建立与新经济模式、新业态相契合的新型产业链。通过分析我国新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在最新理论成果和探索性访谈基础上,归纳出体制机制创新、金融支持、人才驱动、区域整合、信息技术应用等影响因素,提出新业态背景下改进我国人力资源产业链发展的建设目标及相关政策建议。

    2022年05期 v.24;No.109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思想政治研究

  • 弘扬鲁艺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

    孙默旖旎;

    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种种伟大的精神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延安精神”作为精神谱系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红色文化。“鲁艺精神”作为“延安精神”之一脉,其弘扬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精神引领作用。同时,鲁艺精神的深刻内涵奠定了鲁艺人红色文化的思想根基。

    2022年05期 v.24;No.109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孙凌云;唐羽;

    文章以“钢琴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为例,通过对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积极探索,进行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效应,传承红色文化,提升育人成效。

    2022年05期 v.24;No.109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提升高校统战干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

    吕阿丽;李蓉蓉;吕展榕;

    高校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围绕如何提升高校统战干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重点就培育统战干部“学习力、感召力、思考力、服务力”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学校统筹管理及职能部门的视域下,提出优化统战干部建设顶层设计和管理模式的有益渠道,为高校建设高水平统战干部队伍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2022年05期 v.24;No.109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公益推广环保酵素与农用酵素的价值与路径

    李雪梅;任丽华;韩娇;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环保酵素与农用酵素蕴含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三个维度,公益推广环保酵素与农用酵素的价值体现在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在双向增益中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视角下,公益推广的路径要从理念建设、制度建设和行为建设三个层面入手。

    2022年05期 v.24;No.109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