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工程技术研究

  • 基于定子电流的直齿裂纹故障特征分析

    张磊;谷泉;王仲;

    文章考虑电机与传动系统间的强耦合作用,建立了包含齿根裂纹故障的电机-齿轮-负载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坐标系变换抑制定子电流中的电源频率成分,从而揭示了基于定子电流的齿轮裂纹故障特征。仿真结果表明,当齿轮传动系统出现裂纹故障时,坐标变换后定子电流包络谱中会出现明显的故障齿轮转动频率成分。该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基于定子电流的传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2024年06期 v.26;No.122 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基于热流固耦合的减压阀性能仿真分析

    程理想;郭建烨;高诗诗;

    文章根据减压阀的性能指标以及热流固耦合理论,运用Fluent软件对气动减压阀的流场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阀芯与壳体在气体压力和工作温度下的变形量,从而确定它们配合间隙的最终值。同时,研究了减压阀工作过程中内部流场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内部流场与减压阀结构之间的耦合特性,发现减压阀节流口处有负压产生,通过合理设计阀座倒角有效减小了负压数值。研究结果为减压阀结构设计与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减压阀的加工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2024年06期 v.26;No.122 6-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北营炼钢厂对称T型六流中间包控流结构优化及其应用

    余珊;陈韧;富强;刘真海;孙野;姚德福;

    北营炼钢厂对称T型六流中间包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水口结壳、各流成分和温度均匀性差、夹杂物含量高等问题,严重影响铸坯质量和降低生产效率。文章建立了该中间包内钢水流动和传热的数值和物理模型,对控流结构的设计进行优化,旨在改善钢水流动特性和温度分布,进而提高中间包各流均匀性和降低钢水夹杂物含量,最终实现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八字形四孔挡墙分割冲击槽和中间包主体的控流结构,可有效降低中间包内死区体积,延长钢水停留时间,降低各流钢水温度偏差和促进夹杂物上浮去除。同时,利用优化的控流结构进行的工业试验也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2024年06期 v.26;No.122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P对过共晶Al-25%Si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孙雪;石为喜;李祉澈;王浩宇;张译文;

    文章以过共晶Al-25%Si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Cu-14%P对其进行变质研究。经P变质处理后,Al-25%Si合金中初晶硅形态变化明显,初晶硅由粗大的块状变为细小的颗粒状,平均晶粒尺寸由未变质的150~200μm细化到变质后的30~50μm。共晶硅以长针状分布,分布密度明显降低。XRD测试结果表明,经P变质处理后的Al-25%Si合金样品中还出现了新的衍射峰,经判断为AlP相和CuAl_2相的衍射峰。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P变质处理后Al-25%Si合金的抗拉强度与硬度均有所提高。

    2024年06期 v.26;No.122 15-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钛合金/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性能及制备的研究进展

    赵京明;罗旭东;李晓亮;冯芝永;柴永祥;

    钛合金凭借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直倍受医学领域的关注,并在诸多医疗环节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钛合金自身的生物惰性,不易与周围骨组织进行快速的骨整合,因此其表面的生物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此,给予钛合金改性成为多个领域共同研究的主题。钛合金表面改性常见方式包括表面涂层法、粉末冶金技术、磁控溅射法等。文章针对钛合金以及羟基磷灰石进行简介,并就钛合金以及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等方面做了综述,为其制备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26;No.12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 SiC增强耐火材料的研究进展

    祁欣;黄文杰;解虓;

    文章综述了SiC增强耐火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SiC对耐火材料降低碳含量及在实现中国“3060”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SiC凭借其高硬度、高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以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成为耐火材料领域中降低碳含量的核心材料。文章介绍了SiC的合成方法,详细探讨了SiC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包括作为主成分和添加剂提升耐火材料的性能。SiC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耐火材料的抗渣性、热震稳定性和耐磨性,并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延长使用寿命及优化生产工艺,有效促进了碳减排。文章为SiC增强耐火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年06期 v.26;No.12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露天矿山电子雷管新预裂爆破方案的应用研究

    何运华;杨德义;齐彬;李娜;

    预裂爆破技术通过控制爆炸能量在岩体中的释放,有效保护保留区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本研究针对导爆索预裂爆破的局限性,提出了采用电子雷管替代导爆索的新预裂爆破方案。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对比了新旧两种方案在爆破效果、装药方式、爆破器材成本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新方案不仅实现了良好的爆破效果,还降低了常规预裂爆破方案的爆破器材成本。本研究为预裂爆破技术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证明了采用电子雷管替代导爆索的新预裂爆破方案的技术可行性。

    2024年06期 v.26;No.122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基于BERT模型的短视频平台评论信息情感分析研究

    程顺正;胡楠;

    为深入挖掘社交媒体中的用户生成内容(UGC)的丰富情感信息,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模型的短视频平台评论情感分析方法。文章对短视频平台的评论数据进行了收集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分词和标注情感标签,利用BERT模型对处理后的评论进行特征提取,利用其上下文理解能力,以捕捉评论中的细微情感变化,通过构建情感分类模型和迁移学习的方式对BERT进行微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ERT的情感分析模型在短视频评论情感分类任务中表现优异,相较于传统的情感分析方法,准确率和F1值均有显著提升,准确识别用户对视频内容的态度,可帮助内容创作者和平台更好地分析市场需求。

    2024年06期 v.26;No.122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一种基于残差集群的因果发现方法的研究

    郭子诚;刘必健;张洁;吴荣珍;叶惠仙;邓丽萍;

    基于回归误差的因果推理方法易受到小干扰的影响而导致结果发生改变,缺乏鲁棒性。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残差集群的因果发现方法。首先,利用样本量估计方法和分层抽样方法构建出多个样本量为m的数据子集D_i;然后,对D_i建立均衡关系模型并计算两个方向上模型的绝对值残差集,形成残差集群;最后,设计一种分析正反方向上残差集群间差异的方法,将残差集群弱小的方向推理为因果方向。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有效地推理出正确的因果方向,并在鲁棒性和准确率的综合性能上优于对比方法。

    2024年06期 v.26;No.122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水平外遮阳构件对办公建筑综合能耗的影响

    查全芳;

    为研究水平外遮阳构件在办公建筑中优化室内光环境和节能的重要作用,评估其对能源效率和舒适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模拟分析和实地调查,探讨了遮阳结构布置次数、朝向和遮阳构件之间的间距等对建筑节能的影响,揭示了不同遮阳参数下的照明、热环境和能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寒冷地区,出挑长度为0至1.1 m时能够实现约12%的节能效果,节能效果最为显著,但超过这一长度后,其效果开始减弱。采用单层双遮阳板设计比单层单遮阳板更有利于节能,南向和西向的遮阳对建筑的能耗影响更加显著。然而,虽然外遮阳有助于降低夏季的空调能耗,但它也可能增加冬季的采暖和照明能耗。水平外遮阳在办公建筑节能方面的效果确实存在,但节能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遮阳参数设计、地理位置等,本研究为办公建筑遮阳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024年06期 v.26;No.122 39-4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教育转型与产教融合研究

  • 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模式探析

    张大利;郝恩泽;郑秀梅;李宇航;卢燕;

    具备高度职业胜任力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实现职业目标。为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师生职业胜任力同步提升,文章系统分析了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提升职业胜任力培养为目标导向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师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新途径,并采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对职业胜任力提升进行了过程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胜任能力培养导向的教学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师生职业胜任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促进稳定就业提供重要保障。

    2024年06期 v.26;No.122 45-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产教融合背景下智慧康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李艳;于莉;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包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旨在加速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智慧康养产业,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同时也对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将深入剖析创新创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构建针对智慧康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旨在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并有效应对社会对智慧康养服务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要求。

    2024年06期 v.26;No.122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教育教学研究

  • 知识可视化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刘研;赵京明;郭晓影;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之一,随着知识可视化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围绕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四个要素,按照材料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基础知识构建课程内容框架,面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构建多层次、多面向、进阶式的课程知识体系,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明晰知识体系结构和层次,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训练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课程由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转变,为知识可视化在材料类专业相关课程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26;No.122 53-5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控制测量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范海英;孔玉霞;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已迈向智能化测绘转型升级之路。随着现代智能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专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高校应紧跟专业发展新方向,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现代智能测绘人才。控制测量课程是测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是现代测绘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该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控制测量基本技术和方法、GPS卫星定位和工程平差等相关内容,为测绘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2024年06期 v.26;No.122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 基于本溪地质地缘优势搭建跨校地质野外实践教学融通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惠怀全;张永华;白泉;金生吉;洪求友;韩旭;任宏;

    高等学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地质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和再提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跨校地质野外实践教学融通模式的搭建,对推动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校际的优势,提高课程建设的同步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文章通过总结多年跨校地质野外实践教学经验,探寻了搭建工科院校工程地质类学科野外实践教学的模式,旨在有效引领相关学科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便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2024年06期 v.26;No.122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李波;

    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为例,叙述了课程基本情况和课程思政融入的目标,阐述了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具体展示课程思政在课程中的实施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

    2024年06期 v.26;No.122 63-6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资源融合的工业工程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

    刘杰;郭美茹;李季桐;刘国莉;

    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已渗入各领域,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顺应科技发展前沿,对相关教材进行调整革新,贴合培养方案。本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系统工程》教材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平台对工业工程发展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及聚类分析,提出“课程三阶段”融合式调研方法,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同时结合数字化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系统工程》教材,实现“人工智能+”数字化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工业工程思维和科学系统观,推动工业工程人才建设。

    2024年06期 v.26;No.12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高校体育育人的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鲁俊华;陆尧;唐坤;

    文章研究了高校体育育人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育人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科融合与创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促进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等方面。体育育人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了高校体育育人的运行机制。同时,文章还总结了实现高校体育育人的路径,包括强化党的引导作用、打造全面且高效的体育育人体系、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推行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加强立德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服务和推进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本研究为深入探讨高校体育育人的运行机制及体育育人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为高校体育育人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4年06期 v.26;No.12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管理研究

  • 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

    朱天星;郑翕蔓;

    文章基于2008—2021年36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标评价体系,研究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再引入消费需求作为中介变量,分析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可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可以通过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产生中介效应,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结论可为评估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政策启示。

    2024年06期 v.26;No.122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双碳”目标引领下电力市场、碳市场、绿证市场协同作用机理研究

    王伟;高长伟;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构建了多个利于推动社会经济低碳发展的市场,比如电力市场、碳市场、绿证市场等。探讨电力市场、碳市场、绿证市场协同发展的多市场相互作用机理,促进各市场间的有效协同,有利于加速推进社会发展降碳增效。首先,对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碳市场、绿证市场规划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对上述多市场间的彼此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提出各市场协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阻塞问题;最后,基于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市场建设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利于电力市场、碳市场、绿证市场高效协同运作的有关建议,旨在为建立各市场的高效协同机制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我国能源与电力产业低碳转型发展。

    2024年06期 v.26;No.122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高校社科学报助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许伟丽;谢敬囡;

    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社科学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新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的功能定位入手,指出其面临选题策划创新性缺乏、编辑出版队伍待完善、媒体融合力度不够等现实困境。高校社科学报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应变,有所作为,从打造高素质的编辑出版队伍、提升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拓宽出版物的传播渠道等方面着手,更好地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2024年06期 v.26;No.122 86-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 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径

    贺芳;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的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文章深入探讨了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强调其在数字经济时代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详细阐述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目标、实现路径及重塑财务组织架构等内容,为企业的转型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024年06期 v.26;No.122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辽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策略

    唐羽;王龙;

    文章聚焦探索新质生产力在革命老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实践价值,并尝试探索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的有益路径,进而带动辽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2024年06期 v.26;No.12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东北抗联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样态、契合点和着力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李斌;赵毅;

    东北抗联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源。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遵循东北抗联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二者间的理论契合点、实践契合点、文化契合点及价值契合点,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特色公选课,跨学科合作及拓展实践平台等方面探索东北抗联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2024年06期 v.26;No.122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研究

    张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文章阐述了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意义,借鉴学界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基于访谈等方式,从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政治过程三个方面整理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不同群体思想政治引领的特点,并从认同度、参与度、贡献度、创新性、持续性等五个指标出发,提出针对提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政引领实效性的对策。

    2024年06期 v.26;No.122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下载本期数据